
近日,浙江金华的一位车主购买的小米YU7新车出现了质量问题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这位车主在10月12日提车后,仅两天就发现主驾下方地板有隆起现象。进一步检查时,他发现地板下有一不明多余零件。车主随即联系小米金华地区售后负责人,要求出具正式检测报告及问题解释,但被告知“无法做到”。10月17日易操盘,车主前往义乌小米服务中心进行检测,事件持续发酵,引发网友对小米汽车的品控问题和企业责任展开热议。

据车主描述,他在更换脚垫时发现地板下的异常情况。随后拆开车内部分部件,发现地板下方有一不明多余零件,既非固定装置也非标准配件。车主联系小米金华售后,要求提供书面报告,但对方仅口头回应“需上报处理”,无法提供书面报告。截至发稿,检测结果尚未公布。
易操盘
车主表示,他不需要法律之外的补偿或关怀,只希望小米官方能正面解释这一问题——地板隆起是否涉及安全隐患?多余零件从何而来?这关系到车辆的生产工艺和品控标准,消费者有权知晓真相。

事件曝光后,网友反应两极分化。一些网友质疑小米汽车的品控能力易操盘,认为新车三天即出现地板隆起和异物,反映出生产线可能存在严重疏漏。也有网友担忧车辆安全性,指出地板结构关乎车身强度,多余零件可能导致电路短路等隐患。同时,有其他小米车主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类似问题,如方向盘歪斜、车门异响等情况,形成维权共鸣。

此前,小米汽车曾多次陷入质量争议。2025年5月,一位小米SU7车主投诉称,车辆电池包存在凹陷,尽管受损轻微,但售后坚持要求更换整个电池包,并且质保期限要对半打折,引起消费者强烈不满。更早的2025年4月,有消费者投诉小米SU7 Ultra销售过程中未仔细核实配置,导致消费者漏选心仪配置,而小米方面以“锁单无法改配”为由拒绝调整。影响最大的是小米SU7 Ultra“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”争议,众多车主发现这款选装价高达4.2万元的部件实际性能与宣传不符,涉嫌虚假宣传。一些车主已经正式起诉小米汽车,要求“退一赔三”。
此外,小米在销售模式上也曾屡遭质疑。2025年9月,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反映,小米汽车为了完成月度KPI,强行要求客户在接到通知后两日内提车。消费者提到,车辆存在明显脏污和胶水痕迹,疑似用脚垫掩饰问题,小米方面只承诺清洗和赠送2888积分作为补偿。这类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小米汽车销售和服务流程的质疑。
2025年7月,小米YU7还曾陷入“偷工减料”争议漩涡。当时雷军在直播中谈到售价169元的磁吸纸巾盒配件符合车规级标准,能扛住90多度高温,却引发网友对YU7车机芯片是否符合车规级的质疑。业内专家指出,采用消费级芯片并通过模块认证达到车规级要求的做法,在业内虽非个例,但其可靠性仍需市场验证。
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张华表示,新车内部出现不明零件反映出生产线可能存在质量管理漏洞。传统汽车制造中,每一颗螺丝都有严格的追溯记录。多出来的零件比缺失的零件更令人担忧,因为它可能意味着某些环节被遗漏或忽视。视频留言中,也不乏从事汽车行业的网友分析,支撑高度传感器通常与车辆悬架系统或车身高度调节相关,出现在主驾下方电池上方的位置极不寻常。这种情况暴露出生产线管理存在缺陷。
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相关规定,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享有知情权和安全保障权。法律人士分析,车主有权要求生产商提供关于车辆质量的完整信息,特别是可能影响行车安全的关键问题。如果这一零件确实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能,而厂家又拒绝提供书面说明,车主可以通过行政投诉或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。
截至发稿,小米汽车官方尚未就此事作出公开回应。回顾此前质量风波,小米曾针对SU7车型鼓包、续航缩水等问题推出“磐石计划”,承诺故障诊断及补偿措施,但部分车主质疑方案“避重就轻”。此次车主明确拒绝补偿、只求解释的诉求,被舆论视为对小米危机公关能力的直接考验。
目前易操盘,车主@水中望月已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,事件后续进展及小米官方回应将持续引发关注。
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